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清江流域土家族跳萨尔嗬;酉水流域土家族要请土老师念经超度。

  萨尔嗬:又叫跳丧鼓,是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后的一种祭祀舞蹈。清江流域的土家族老人死了以后,周围邻里,无论远近亲疏,不论死者的辈份高低,也不论与死扎的关系如何,都踊跃前来吊孝,在晚上跳一场萨尔嗬,陪亡人热热闹闹的过一夜。

  “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萨尔嗬祭祀舞蹈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巴人的“蹋蹄”之俗。道教、佛教传入后,土家族要请道士开路、做道场、做斋,时间的长短依丧家的家境而定。萨尔嗬舞蹈仅在做道场的间歇进行。现在,许多地方已不请道士做道场,只跳撒尔嗬。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后,既请土老师念经超度,又请道士开路。土老师念经时,装成死人,亲人围着哭泣。若死的是女人,就背着铺盖、鞋子;若死的是男人,就背着烟杆、柴刀。家人拉着土老师哭泣,最后把背的东西烧掉。埋时,请土老师在墓穴中画八卦,洒雄黄酒。棺材入墓穴前,孝子先挖一锄土。非正常死亡者,请巫师上刀梯超度。

  岩墓葬、悬棺葬: 土家族地区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出现岩墓葬和悬棺葬,唐宋以后比较普遍。在鄂西土家族地区,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岩墓葬、悬棺葬的遗迹。如三峡库区的巴东县境、酉水、沅水流域等地均有大量的岩墓葬、悬棺葬。历代的一些诗作和史志有关于岩墓葬、悬棺葬的描述和记载。晋人常 的《华阳国志》就记载了土家族地区“家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的岩墓葬现象。唐《朝野■载》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

  拾骨葬 又称二次葬:这中葬俗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一度盛行,而且传承久远。《隋书……地理志》载:“南郡、夷郡……沅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夷……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选择吉日,改入小棺,为之‘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