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学人学术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27日
生态资源开发的启示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对人文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采取过很多的措施,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的保留地、欧洲的生态博物馆和日本的“造乡运动”以及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其中成功的经验颇可资借鉴。 
  
  生态博物:活的文化 
  
  欧洲的生态博物馆,是将一些自然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和艺术又富有特点的地方保留下来,不发展任何工业,让其成为一个天然的生态博物馆,将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地、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中,让外来的旅游者在参观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能在这些文化遗产所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体验到其中的内涵;还能看到由这些文化流传并发展下来的现在的当地文化,这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文化。这比把它们单纯放在博物馆中讲解和陈列要有意思得多,也要吸引人得多。在我国西部就有不少地方可以建立这样的既不破坏环境、又不破坏古代文化遗产和当地民风习俗的生态博物馆。据了解,在挪威政府的帮助下,贵州的一些苗寨正在建立这样的生态博物馆,如果成功的话,其他地方也可以借鉴。 
  
  造乡运动:一村一品 
  
  日本的造乡运动是发起于七十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乡村人口集中到都会,城乡落差大,人口疏密失衡,对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是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一乡一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生产资源、自然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生活的人们,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作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亲手体验各种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进行指导,接受咨询。有些地方还建起了供人参观的民艺村落和供游人住宿的农舍。这些民艺村落集工艺制作、表演、收集、陈列、研究、培训、销售为一体。箍桶、竹编、织布、打草鞋、制陶的民间艺人,一边制作,一边授“徒”;人们可以参观,也可以动手制作,将自己的作品买走。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使村民们不离乡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社区营造:整旧如旧 
  
  对于台湾的社区营造,当地的学者强调,“它是一个造人的工程”,“是一次新人类运动”。它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回归农业时代,而是从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的根源,思索如何面对未来向“现有的高度物质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环境挑战”。因此,其根本的立足点是在于保存并提升传统文化,保存并提升传统工艺,改善当地居民环境,而不仅仅是营造旅游点。东南大学艺术系的教授张燕女士认为:“造乡运动和社区营造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虚张声势做给人看,不搞假货坑人骗人,不脱离生活的纯朴和真诚,着力整旧如旧,慎搞彻底推除;当地居民以良好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配合营造,爱惜家乡的一草一木,如同爱惜自己的眼睛。”这正是一种既能保护当地原生态文化,又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较好方式。 
  
  笔者认为,无论是欧洲的生态博物馆,还是日本的造乡运动和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都是人类社会和高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自己传统文化保护的一种本能反映,也是奈斯比特所说的一种高感情的反映;同时,也是我们西部开发可以借鉴的经验。